本重点学科为海西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物理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技术、材料技术。
目前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队伍包括教授 5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5 人,博士2人,硕士 8人。
重点学科成员共主持部级科学研究基金 1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福建省科技项目4 项,福建教育厅和泉州市科技项目 8 项,经费共 45万元。
有一大批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凝聚态物理科研成果。2003 年以来,重点学科成员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共计 100 多篇,其中 SCI 、 EI 、 ISTP 收录 60多篇。
1.学科团体照片一张
2.带头人、成果、特色等
(1)此课题方向学科负责人杨惠山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硕士生导师,2002年起从事有机聚合物电发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已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刊物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Forum、Chin.Phys.Lett、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Display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Solid State Electronics、发光学报、光子学报等上发表有机发光方面的论文,被SCI收录13篇,EI收录18篇,已经研制出红、黄、蓝、白、绿等色的有机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液晶相比,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视角大;主动发光且功耗小;污染小;可低温工作;工艺简单等优点。
近两年来,从国外情况看, 有机发光显示屏发展十分迅速。有机发光屏可分为三个档次:低档是单色屏,可显示字母、数字、图形等,属低信息含量显示屏;中档是多色的,在一个屏上可显示不同颜色,也可显示字母、数字、图形等;高档是全色的,能显示图象。OLED集合了亮度,怡人的白色光并且在低电压时具有优秀的功率效率。使用OVPD(有机汽相淀积)技术,就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是普通照明应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发展用于照明用的大面积平板白光OLED的可能性也被提上日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学术带头人张治国教授用反应蒸发法在玻璃等衬底上制备出铜和铟掺杂的氧化锡SnO2:(Cu,In)薄膜.对制备薄膜的发光性质做了研究,制备样品为非晶态,具无定形结构.测量了薄膜在220—1100nm范围的透过率,得到的带隙宽度Egopt=4.645eV.室温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光致发光测量,得到了显著的紫外(276—550nm)蓝绿光连续谱,通过发光谱的研究给出了这种材料的隙态分布.
从ITO薄膜的电镜照片、XRD分析出发,构造了该材料的平衡及非平衡能带结构简图.用克龙尼克-潘纳模型给出了带尾态分布.通过测量,得到了一个未见报道过的滞回式I-V特性曲线,这个实验值和理论模型给出的值大体相当.分析了I-V特性的形成机制,证明了能带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测量了ITO薄膜的温度特性,结果显示,方块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斜率从正变化到负.
介绍了垂直多结器件的结构,给出了热迁移制结的工艺条件和结果,特别介绍了处理器件电极引线的隔离线方法,解决了经过热迁移掺杂后光刻电极套不准的难题,以及把所有p型区域连接起来的问题,达到了敏感区金属零遮挡的目的.同时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敏感区和无效区的计算和对比,对器件的几个电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对两种靶材的标识谱在器件内产生的光电子的收集效率做了计算,对器件的光谱响应度也作了计算和分析;同时对器件窗口材料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叙述对器件进行的实验验证,通过对金属模板上模拟缺陷的测量,证明器件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