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千古绝唱成“非遗” 古韵流芳在创新

发布者:连小芬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次数:253

    国家图书馆“传统艺术公开课”邀请各艺术门类的权威学者主讲,引领公众了解并欣赏我国传统艺术。该项目邀请10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传统艺术代表项目课程”录制,福建省图书馆是首家参与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以南音为选题进行策划与录制,力求突出福建文化特色,并希望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向读者解密世界“非遗”。该课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传统艺术公开课”,以网络公开课形式在国家图书馆官网、国图公开课官网、“文津阅读”平台、国图公开课APP客户端等平台发布。

动人乡音

  婉约缠绵的唱腔,古朴传统的乐器,脚踏金狮、横抱琵琶的架势……有着千年历史的福建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因其保存着极为丰富和完整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福建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南音不仅流传在泉州、漳州、厦门及香港、澳门、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而且传播到华侨旅居的东南亚各国,被誉为“一阕新声传海宇,何人不起故乡情”的“最动人乡音”,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恩慧从福建南音概说、南音记谱法、南音乐器及其演奏技法、南音唱腔及其演唱特点、南音乐事活动及传承方式、名曲(剧)鉴赏六个方面,对古乐南音进行了全面解读。她说,据目前相关研究,从南音的音乐题材、音乐体系和结构原则来看,南音既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和风格,又糅合了古代音乐神韵的特点,因此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也成为文化外交的品牌符号。2017年9月4日,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文艺晚会上,南音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向各国领导人展示。

薪火相传

  陈恩慧说,据目前学界主流观点,南音的传承在历史中有两条主要线索。其一是清代以前,“开馆授艺”的以社会性、松散型和自愿为特征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其二是近代以来, 通过有组织的南音社团、馆阁、专业团体、学校教育续薪传火。

  清代以来传统的传承方式。南音在传承过程中,名师开馆授艺是主要方式,那时候技艺高超的南音乐人是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在馆阁中传授技艺,学生上馆拜师学艺术, 每届学制为四个月。学习南音的学生通常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可能在一馆阁学习琵琶,在另一馆阁学习散曲、唱功或较完整的指谱。因此,从旧时起,南音的传承就已经不是传统的“一脉相承”, 而是网状的交织。可见,南音的传统传承方式具有社会性、松散型和自愿性的特征。

  近代以来的传承。一是民间乐社的传承。1949年以后,南音被纳入大众文化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生活中,民间乐社活跃,至今如是。二是专业南音乐团。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设立了专业的南音乐团,乐团一方面借助艺校培养,以团带班、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后进;另一方面依靠政府政策扶植,逐渐成为南音传播的主力军。三是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上世纪80年代,泉州市政府设立泉州艺术学校,开始招收南音学生。自1984年以来,泉州艺校培养了数百名南音学子,他们成为南音专业团体的骨干演员和传播者。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把南音教学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计划。2003年,为了培养更高层次的南音传承和研究人才,泉州师范学院自觉承担起南音传承研究的重任,创办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首次将地方优秀民间乐种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2011年,该校以南音专业突出的办学成绩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招收南音硕士研究生。如此,标志着民间乐种正在按照高校的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要求, 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南音传承延续至今, 已经使得这原本纯属民间的“艺术”,越发向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这一直以来扎根在少数受众中的“星星之火”正形成“燎原之势”。

古韵流芳

  南音这一古老的乐种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普及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地普及南音,另一方面要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成为一个难题。加快南音的普及,培育南音保护和传承的土壤,让其焕发新生命力,是南音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陈恩慧说,为了延续传承南音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南音演出更具观赏性,受众面更广,现在南音的表演样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有对唱、自弹自唱、小组唱、表演唱、加入非南音器乐、舞台剧目等多种形式,特别推出一部成功的南音力作《凤求凰》。

  《凤求凰》是2015年由福建省“2011计划”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泉州师范学院组织实施,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联合演出的南音新作。该剧汇聚了当今国内一流艺术家,他们联袂创作、演出。《凤求凰》用当代的审美来演绎传统的南音艺术,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彰显南音的美学特质和独特的乐器及演出样式,让新老观众都喜欢南音。《凤求凰》借用了深入人心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提升了古乐的美感。该剧先后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式等重要活动中上演,获得第六届福建艺术节·第三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目展演类一等奖第一名,2017年该剧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剧目。陈恩慧饰演剧中主角司马相如。

  陈恩慧说,南音新作《凤求凰》是一部创新性、综合性作品,以南音音乐为主要创作元素,糅合了民族乐器、现代舞、梨园戏、现代舞美、灯光等等,努力寻求传统南音审美与大众审美的契合点。该剧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南音新作《凤求凰》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变”:一是突破传统碎片化的故事,是第一个有剧情的南音力作;二是展现了空间之妙,借用声光艺术、肢体语言,以及虚拟空间与实境之间的切换与结合等形式来演绎故事;三是加入舞蹈,用肢体语言表现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当然,该剧也有它的“不变”,诚如作曲家吴世安先生所言:“其《凤求凰》音乐创作的目标很明确,即音乐一定是南音的,一定要用南音中最美的素材。也就是根据作品故事情节、时空转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南音曲牌、旋律中的特定元素,运用于人物唱腔、情感抒发、形象塑造、舞台气氛的营造。”这部作品做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移步不换形”,恪守南音传统,做到不失去原味,又不同于传统。总的来说,该剧符合当代人视听觉感官追求视觉冲击的审美需求,对于不熟悉南音的人来说,拉近了他们与南音的距离。

原文链接:

http://new.qq.com/cmsn/20181105/2018110500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