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山深处,才知道什么叫做险峻——从歙县县城向北进入山区,顺着几乎笔直矗立的山峰之间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向北,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岩源。这里山套着山、岭接着岭,连接着歙县、绩溪、旌德和徽州“三县一区”。 今年56岁的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工作以来,潘立华多次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荣获了“县德育先进工作者”、“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委书记滕祁源等领导来到这里视察,对潘立华的工作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一名普普通通的山区小学教师,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肯定? 1.围着大山转:自创“激情工作法”应对环境挑战 1976年,家住岩源公社上进坑自然村的潘立华从上丰中学毕业,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经过村民推荐、教育部门审核,年仅18岁的潘立华成了一位民办教师。 岩源一带高山围绕,平均海拔达800多米,村民们都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上。老屋基自然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当潘立华来到这个最高最偏僻的教学点时,眼前的教室是一座墙壁残缺的土坯房,连课桌椅也缺胳膊少腿。潘立华搬来村民的柴火围住残缺的墙壁,自己动手找来木板、钉子维修桌椅,开始了长达37年的教学生涯。 不通车、不通电,每周回家一趟要走2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无边的孤寂淹没了他,几天下来,第一次离开家人独立生活的他开始彷徨:父母多病、弟妹读书,每月工资18元,还不如回家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 然而,望着孩子们那20多双渴望读书的眼睛,潘立华想放弃教书的念头有些动摇:自己走了,还会有人愿来吗?潘立华最终选择了留下,在这里一待就是4年半。 “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待在一起,与淳朴厚道的乡亲们朝夕相处,觉得越来越安心,越干越有劲。 ”从那时起,潘立华自创了一套自我调整、自我挑战的“激情工作法”:把经历当砥砺,把学生当子女,明确教学目标,树立理想追求,提升自身素质,建立和谐关系。白天,全身心投入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晚上,除备课、改作业、自学外,定期家访,与乡亲们交心交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立华不仅适应了当地“一人一校”的教学要求和工作环境,打心眼里喜欢上了孩子们,还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37年来,潘立华先后待过5个“一人一校”教学点,都在岩源老区的大山里。曾担任过上丰乡教委主任和中心学校校长的鲍宜滨告诉记者,在他任职的13年里,潘立华从未请过一次病事假,也未提过一次调动要求。 2.围着孩子转:亦师亦友,分享饭菜,更分享知识趣味 在岩源一带,当地群众主要靠单一的茶叶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不太宽裕。近年来,大量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许多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 “这学期教学点从幼儿班到二年级,只有9个学生,全部都是留守儿童,其中有5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吴家坦是岩源村目前唯一的一个教学点,潘立华作为教学点上唯一的老师,既当老师又当爹妈,在这里整整坚守了12年。 在教室墙上“学习园地”里,用图钉钉着孩子们的作业和图画。“墙报内容定期更换,每位学生都有作品展出,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自信。 ”潘立华说,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了做游戏、讲故事、看物识字、当“小老师”等“快乐学习法”,寓教于乐,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潘立华把学校当作孩子们的家,精心料理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交朋友,让孩子们每天都在浓浓的亲情中开开心心地度过。 吃午饭的时候,潘老师端出自己的一盘菜,孩子围过来,瞬间就抢去大半。 潘老师的房间,总留几包方便面。有的孩子会偶尔忘记带饭,他就把自己的饭给孩子吃,自己吃方便面。“潘老师真喜欢孩子,孙女也不怕他。老师不能骂,一骂就往他身上爬,吊着脖子不撒手。”村民许淦成说。而村民许淦祥的孙女原在苏州读书,今年也转回吴家坦。他说,孩子交给潘老师,踏实。 “潘老师教过的学生,喜欢思考,敢问,性格大都活泼。”上丰乡中心学校的初三年级老师潘桂林说,更值得一提的是,潘立华的学生都写一手好字。 已读初三的学生潘梦奇说,至今记得小学时,潘老师喜欢带学生到山里捡树叶制作“叶画”,捡各类石头来想象成动物、景观等,观察树木、花朵、鱼虾等画画,学累了就戏水,特别有趣。生动的大自然教学法,也是潘老师的“绝活”之一。 3.培养学生愧对家:为远方的妻子吹一曲《十五的月亮》 潘老师最看不得孩子辍学,垫付工资也要说服家长,经常在开学时要垫出两个月的工资,直到次年茶季才能还上。 潘老师爱音乐,1971年花7分钱买支竹笛。学校没音响,早上升国旗吹国歌,六一节吹少先队歌,课余吹曲子给孩子听。悠扬笛声,陪着一批批孩子读完书,走出大山。37年,潘老师送走800多名孩子,有28个大学生,其中包括跟自己在教学点读书的儿子。 潘立华的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每周才回家一次,平时就跟孩子们一起睡在教室里。多少年来他都没睡过床,总是把床让孩子们睡,他说因为怕孩子睡在桌子上会不小心滚下来。开始的时候,这让潘立华的家人很不高兴,因为他的学生有三四岁的孩子,所以床单上面经常会粘上孩子的小便,而每到周末,他都会把床单带回家洗。潘老师说,后来做了家人的工作之后就好了。 提到家人,潘立华心里充满了愧疚。他说为了工作,一个礼拜才能回一次家。在他刚结婚两三年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妻子干农活的时候弄伤到了眼睛,由于没有及时救治,现在有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潘老师感慨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为了表达这么多年对妻子的亏欠,潘立华特地在结业典礼上为远方的妻子演奏了笛子独奏《十五的月亮》。 4.当选“最美乡村教师”:无意名利,一心牵挂山里娃 “过年时,有学生会寄贺卡来,这是最高兴的时候。”潘立华说,2013年8月29日,潘立华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在北京颁发最美乡村教师奖杯时,给自己送上奖杯的正是20多年前的学生许建炜,他已经是北京一家大型电脑学校的校长。这让潘老师惊喜又自豪。9月3日,许建炜还专门将潘老师接到单位,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和感谢仪式。 “潘老师是我们这儿最早一批小学高级教师,教学成绩长期以来在各个教学点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表彰。”上丰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鲍宜滨说,30多年来,潘立华一直被派往各个教学点,从事最繁重的教学工作,“他有多次下山甚至调动工作的机会,都放弃了,很是难得。” 讲到自己的故事,潘立华说:“大山的环境很封闭,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就一定要有知识。教学点的老师,承担着帮助大山里孩子圆梦的责任,所以工作很有意义。这么多年下来,山里的每一户人家都认得我,都尊重我,孩子们也喜欢我,所以我也非常开心。人家都说我不像是55岁的人,头发是黑的,脸上也没有什么皱纹,我说首先是因为山里水好空气好,第二就是天天跟孩子们在一起,高兴!三十多年过去了,要不了几年我就要退休了。要说有什么心愿,我就是还想多教几年书。这山里许多家庭都是两代人跟我念书,老屋基自然村有一家父子都是我学生,再过几年可能还会教上他们家的孙子。当教师的,能带上祖孙三代学生,也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