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发布者:谢燕菲发布时间:2022-10-12浏览次数:16

【摘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目前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其中之一是未能很好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价值方向的引领者、“思政”认知的澄清者、实施过程的调控者和总结评估的把关者。要推进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实现,必须广泛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共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主动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环环相扣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价值实现
【作者简介】吴增礼,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妍池,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津),2021.4.1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构建研究”(项目号:18VHJ014)、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与系统性的育人模式,是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积极探索。其实质是要打破以往思政课“单线作战”的育人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顶层设计,吹响了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针对课程思政实践中的“两张皮”“贴标签”现象,统筹所有学科专业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这一纲领性文件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进一步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推进方向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如何,关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问题,更关乎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从建设形势特点上看,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水平的提升与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课程思政的受益范围逐步扩展,广大教师探索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品牌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成果,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统筹推进“不到位”、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在教师层面上,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依旧普遍,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思政素养有限,在缺乏合作和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本领恐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产生“不愿做、逃避做”的负面情绪。在教学层面上,“课程”与“思政”貌合神离、自说自话的情景时有出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面临着优质课程供给不足与形式化课程供给过剩的困境。总体来看,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①。

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从必要性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彰显了问题导向。课程思政的推进所要解决的关键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若仅将课程思政视为专业领域的课程改革,把思政课教师这一重要主体排除在外,其结果仍是“单兵作战”,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育人合力”的初衷。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具备基础优势。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理论阐释水平,为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专业化队伍,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高度的教学敏感性和丰厚的教学资源优势成为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基础。鉴于此,思政课教师如何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值得深入考察。换言之,对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充分运用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切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原文链接:http://www.bjcipt.com/Item/30835.asp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