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专员办)综合室、纪检监察室
文章发布日期:2019-07-16
绿树掩映间,小巷幽深处,一座古朴的宅院悄悄矗立。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里便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的故居。在这座宅院的大厅里,有这么一副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 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楹联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但却深深地影响了陈嘉庚及其家人。至今,陈家后辈仍把此奉为重要家训,恪守之、践行之。
母亲传“诚毅” 父亲授“拼搏”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集美人,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出生的年代,正逢中国从独立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其父陈缨杞,为了生计远渡新加坡经商。陈嘉庚出生时父亲并不在家,出生后在集美的十六年间,父亲也仅回乡三次,可以说陈嘉庚是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故而母亲的教诲对其人格的养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嘉庚的母亲孙秀妹是个大家闺秀,深明大义。在教育子女方面,她深受娘家“教子读书”和“治家勤俭”的家训影响。陈嘉庚幼年时期,父亲虽然下南洋经商,但并不顺利,因此寄回的汇款不多,且时断时续。面对拮据的生活,陈嘉庚的母亲在督促他读书识字的同时,也时常带着他下田下海,辛勤劳作、补贴家用。
陈嘉庚到南洋后,父亲将他带在身旁耳提面命,传授经商秘诀。父亲对“爱拼才会赢”这一信条的坚信,也深深影响了陈嘉庚。与父亲一起在商海打拼的陈嘉庚,十分善于学习总结,不断吸纳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商海沉浮的陈嘉庚始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其父亲的企业因受排挤破产时,陈嘉庚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陈嘉庚不仅锻炼出了一副好身板,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小时候的苦日子和坎坷的经商道路,让陈嘉庚深知百姓的疾苦,对其以后热心公益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对子女抠门不“沾”公家光
一生将大爱奉献给国家、革命、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在家庭生活中,则以严父的形象出现。他认为:“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
陈嘉庚捐资抗战、助学总是出手大方,动辄万金,但对子女却十分吝啬。第五子陈国庆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工厂工作。陈嘉庚对陈国庆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于是陈国庆和工人们一样,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有一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3块钱。陈国庆囊中羞涩,硬着头皮去求父亲帮忙,但陈嘉庚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能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更应该做到。”
陈嘉庚晚年,回集美定居后,便开始捐资建设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考虑到他经常去工地,而交通又不方便,政府准备给他配一辆小轿车,但他始终不肯接受。1957年,已83岁的陈嘉庚体力下降,行动越来越不便,在大家的劝说下接受了政府配给的小轿车,但他从不让儿孙“沾光”。1958年4月,第七子陈元济夫妇从新加坡回来探望老父亲,准备返程的时候护照只剩三天期限。当时厦门无机场,乘专车到深圳是最好的办法,可陈嘉庚就是不允许用公车。陈元济夫妇最后只能乘火车到鹰潭转广州再至深圳。
陈嘉庚生病后,后辈回国探望,可他总是以亲人没有医护能力,多逗留会增加费用,要他们赶快回去。第八子陈国怀,带着儿子陈联辉回集美照顾起居,陈嘉庚不让他们“吃闲饭”,把孙子送到侨校学习祖国文化,儿子则被他“发配”到学校发电厂,干最脏、最累的老机器维修改造的活,并让陈国怀父子俩住不及两米高的双坡顶故居阁楼。
陈嘉庚的生活自奉甚约,为后辈表率。他说:“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他的遗嘱中对家费是这样规定的:“我亲血脉子孙回家无职业:男子老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20元。如有职业,不得支取;女子中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15元,如有职业或嫁出,不得支取。”“每人如逢结婚或丧事,各给费用200元”等。
俭朴过日子大方做公益
在陈嘉庚的教诲和亲身示范下,陈家后辈虽遍布世界各地,但多秉承了勤俭的美德,并多热心公益。
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在他身边工作10年,受陈嘉庚的影响很深。不仅在生活方面,李光前与陈嘉庚非常相似,均以富而不奢、非常俭朴著称。在热心公益、捐资办学方面,翁婿二人也观点一致。上世纪 20 年代,事业有成的李光前就开始投资办学。为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福利以及学业优良的清贫学生,他于1952 年创立“李氏基金”,将每年巨额股资股息所得全部用作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嘉庚的十七个子女大都有所成就,并过着俭朴的生活。陈嘉庚的长子陈厥福(又名陈济民)一家虽然很富裕,但生活却简单朴素,并注重教育子女勤俭节约。据陈厥福的长子陈立人介绍,他们上学时,每学期末或者年底,总会有没用完的作业纸、作业本,父亲就把余下的本子裁开,把纸张收集起来重新钉成新本子,给他们使用。在他们家还有一个规矩,碗底的饭粒一定要吃完,一粒米都不能剩下。每当有小孩子不懂事剩下饭粒,父亲都会苦口婆心地说:“农户种田是非常辛苦的,一粒米凝结许多汗水,不能浪费。”
时至今日,陈嘉庚重勤俭、重公益的良好家风对集美区的族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陈新杰,是集美区的一个退休小学教师。上个世纪80年代,全家人仅靠他每月20多元收入养活,经常是“买5分钱的油菜,一家人分成两顿吃”。即便如此,1984年,陈新杰匿名向厦门市少年儿童基金会一笔就捐出了20元,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自此,陈新杰生活中克勤克俭却慷慨捐资公益事业的行为,持续到现在已经30多年。(作者:蔡怡琳,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资料提供:林忠阳、陈新杰、孙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