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首页

纪委(监察专员办)综合室、纪检监察室

泉州师范学院主页

您所在的位置:

【勤廉楷模】廉洁自律的楷模谷文昌

文章发布日期:2019-03-2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谷文昌,这位用一生的实践书写“廉洁自律”的共产党人,以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战胜了诱惑,也战胜了自己。他收获了老百姓最深沉的怀念,“先祭谷公、后拜祖宗”成为东山人几十年来不变的习俗。

我们重读谷文昌事迹,就是在心中树起一面镜子、一个标杆。理想信念宗旨的“高标准”并非遥不可及,它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取舍、每一项行动中。

坚守信仰,他把忠诚铸进灵魂深处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摘自《准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44年3月,在鲜红的党旗下,29岁的谷文昌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从那时起,他便多了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深深植入谷文昌的灵魂深处。

从中原腹地到南疆海岛,谷文昌的信念用脚步来丈量。

1948年12月,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组织干部随军南下。当时一些干部认为,在家工作,既熟悉情况,又能照顾家中老小,不愿南下。谷文昌已经担任任村区区委书记,家中的老母亲也已六十多岁了,但他不仅自己带头报名,还积极动员其他人报名。入闽前,谷文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组长。部队原来的任务是接管苏沪杭,后来情势突转,上级要求他们随军南下,接管福建东山。语言不通、气候湿热,“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而谷文昌第一个举手:“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就这样,谷文昌来到了东山,选择了艰苦,一干就是十四年。

无论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谷文昌的信念始终坚守。

从打石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谷文昌的人生起落不少,但越是困苦,越见信仰本色。1958年,谷文昌因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冒进,一度被降为“二把手”;“文化大革命”中,已调任省林业厅担任副厅长的他遭受残酷批斗;1969年冬,被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当社员。但无论何种处境,谷文昌从没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在禾口,谷文昌夫妻拾粪积肥、检查虫害,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带着村民攻克了粮食难题,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谷满仓”。在宁化,谷文昌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当时,同样被下放的技术员闹起了情绪,谷文昌与大家谈心,语重心长地说,“我是经过沟沟坎坎的人,但我始终坚定,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相信党组织。”在大半年时间里,已是56岁的谷文昌,与大家同吃同睡,干同样的重活苦活,感动了所有技术员和民工。

心中明灯,烛照后人,谷文昌用信念励人前行。

1969年,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宁化。妻子觉得有些委屈:我们为党做了这么多,还落得如此下场。谷文昌则说,当初南下时,我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个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大女儿谷哲慧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也心灰意冷,打定主意不再去为入党转正的问题烦心了。谷文昌得知此事,便专门找哲慧谈心。他听完女儿的心声后,耐心开导女儿:“一个人不能没有信念。你过去有着共产主义的信念,也尽了自己的努力。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丧失信念。要相信党,靠拢党,要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回顾谷文昌的人生历程,无论任何岗位、任何境遇,谷文昌都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始终为群众谋利造福,可谓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党忠诚,正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做人、做事、为官的底气和不变的信仰。

一心为民,他自觉维护群众利益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摘自《准则》

如何用好手中的职权?“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谷文昌用权的准则。他的事迹,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

面对灾害,他百折不挠,在东山筑起了“绿色长城”。

东山是一个海岛县,风、沙、旱是祖祖辈辈东山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近百年间飞沙淹没村庄13个、房屋1000多座。看着肆虐的灾情、受难的群众,谷文昌立下誓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954年开始,谷文昌与全县干部群众、解放军一起,在风口地带筑沙堤、撒草种,但都以失败告终,试种了十几种树,也无一成功。当得知广东电白种植木麻黄成功,他立即组织试种、推广。3年下来,东山岛421个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从此,谷文昌瘦弱的身影和伟岸挺拔的木麻黄,深深扎根在东山人民的心中。

面对抉择,他敢于担当,一项德政收获十万民心。

溃败台湾前,国民党残部疯狂抓壮丁,从仅有1.2万余户的东山,抓走4792名青壮年,留下无数残破的家庭。时任东山第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说:“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他大胆建议: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困难给予救济。县委采纳了谷文昌的建议。我们可以想见,区区两个字的改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谷文昌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啊!有的人劝阻他,有的人替他捏一把汗。但谷文昌宁可不要“乌纱帽”,也要为民“鼓与呼”。

面对浮夸,他实事求是,减轻了“大跃进”带来的损失。

“大跃进”口号震天响的年代,上级要求大力推行水稻和地瓜密植。顶着千钧压力,谷文昌在1959年召开的省党代会上表示,对于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做得对或者不对,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是就是、非就非、好就好、坏就坏、多就多、少就少,该怎样就怎样,严肃谨慎地对待。在谷文昌的坚持下,东山县委郑重决定不推广水稻和地瓜密植。同样,“大炼钢铁”也没有在东山铺开。面对东山实际,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把群众对大跃进的热情,引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维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党的威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总是先敬“谷公”、再敬祖宗,就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严以律己,他始终不改公仆本色

“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摘自《准则》

“他时常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中山装……”这是儿子记忆中的老父亲。

“他花白头发,见人总是带笑,没半点架子……”这是宁化群众记忆中的“谷满仓”。

“他每次下乡都带着锄头,走到哪里就劳动到哪里……”这是工作人员记忆中的“谷书记”。

这就是谷文昌,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严以律己、不改公仆本色的干部。他没留下多少清晰的影像,但言行举止却清晰留存在干部群众的记忆里。

吃穿住行,看似琐碎小事,也最能在平凡中见公仆本色。

谷文昌吃饭不讲究,跟大家一样,从不搞特殊。有时下乡晚了,回到机关,碰到食堂没有饭菜,谷文昌就啃上两个馒头。担任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他跟民工吃一样饭菜:缺油的芋子、青菜、萝 卜干,一个月吃不上半斤猪肉。经济困难时期,患有胃病、肺病的谷文昌到湖尾村蹲点。随行人员小潘瞒着他,跑回县委秘书室开了张证明,偷偷买了一斤饼干让他充饥。谷文昌发火了:“老百姓在挨饿,这饼干我吃得下吗?我们是人民勤务员,不是官老爷……”他硬是让小潘把那斤饼干退了回去。

谷文昌的衣着总是那么简单。最经常穿的是褪了色的灰中山装和灰布鞋。有一次,通讯员们跟他开玩笑:“书记啊,也该做套新衣服了。”他笑笑指着身上的衣服说:“这不是很好吗?我们是人民公仆,是干革命的,过分讲究穿着就会脱离群众啊。”他从渔民手中买来的一件旧大衣,一穿就是2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到住,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对“家”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东山县政府宿舍院子一间简朴的平房,家里从没置办过什么贵重的家具,连饭桌都没有。全家人在一张露天石桌吃饭,遇到下雨时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

一辆自行车,是谷文昌下乡调查、劳动时的“坐骑”。本来,县里给谷文昌配了一部吉普车,但他把“专车”让给了医院。他说:“还是单车用起来方便,和群众容易搭话。”每次下乡,谷文昌都在自行车上搭着一把小锄头,走到哪里就劳动到哪里。在谷文昌的影响下,每次下乡带劳动工具,成了每个东山干部的习惯。

熟悉谷文昌的人说,老谷一生有“三怕”:一怕党的事业干不好,二怕党的形象受损害,三怕身为党员被老百姓戳脊梁骨。这“三怕”,正是谷文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以律己的高度自觉。

严管厚爱,他管好班子带好队伍

“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摘自《条例》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谷文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管理监督意识。今天,我们翻阅五十多年前的东山县委会议记录,尽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开始模糊,但掷地有声的话语依旧能给我们带来震撼。

“下面违法乱纪,县委是要负责任的。”

“我们的作风不纠正,不利于生产,不利团结,不利党的事业。”

“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管好自己,谷文昌从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他常对身边人、对家里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山县买回了一辆旧汽车。谷文昌交代秘书:“车子出门要登记,不管是谁,无三不出门。”下乡到基层,不可能总会凑齐3个人,因此谷文昌还是很少坐车出门。1957年初,谷文昌把这部车上交给了龙溪专区。

1963年,上级要求整治铺张浪费问题,谷文昌没有因为平时就很节俭而走过场,他根据上级要求,认真检查了县委、人委的铺张浪费问题,并深刻地作了自我批评。

1972年,谷文昌调任龙溪地区林业局长,他坚决不买木头做的家具。谷文昌耐心地向家里人解释:“林业局长家里一下子添了那么多木头家具,外人会怎么说?我可不能带这样的头!”

管好干部,谷文昌从来都是以身作则、防微杜渐。

1960年,“大食堂”之风席卷全国。一次,谷文昌到东山县礁头村了解情况。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大队干部端来一碗白米饭,放在了谷文昌的面前。环顾四周桌子上摆着的一盆盆地瓜和一碗碗几乎清澈见底的“稀粥”,谷文昌把白米饭一勺一勺地分到了干部群众的碗里。随后,谷文昌严肃地说:“我们都是党的干部,也是群众的干部,我们就得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这一席话,让干部们都惭愧得低下了头。

1962年,东山的经济刚刚有所好转,干部队伍中重享受的思想就产生了。针对这一苗头性问题,谷文昌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他立即制定了定期召开县委民主生活会的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

严管就是厚爱。谷文昌身边的干部,始终记得老书记的这份深情。如今,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20多个曾经和谷文昌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总会相约来到谷文昌陵园,看望老领导,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这些老人们说,“跟着谷书记,可能不会升官发财,但是一定不会走错路。”

立于时代的精神高地,谷文昌用一言一行,刻画出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更为广大党员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标杆。谷文昌精神既是跨越时代的一座精神丰碑,又是具体可学的行动指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将循着谷公的足迹,以《准则》为标尺,以《条例》为戒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踏着信仰的基石执着而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公私分明,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摘自《准则》

当官为子女留下什么?谷文昌给出了答案。“公私分明、简朴本分、为民奉献”,去世三十四年后,谷文昌留下的家风仍为干部群众所传颂。

对家属子女的要求,谷文昌高出的不止“一星半点”。

爱人史英萍是南下干部,解放初就是东山县民政科科长,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以后有几次提薪的机会,全让谷文昌给压了。就这样,史英萍一直干到谷文昌逝世后,解放初定的工资级别才随着全体自然增级而增了一级。

长子谷豫闽和二女儿,有一次趁谷文昌不在家,骑他的自行车出去玩。不料,被谷文昌撞上。他大发雷霆,狠狠训了一顿:“这是公家配给我工作用的车,你们没权骑!”

大女儿谷哲慧高中毕业当临时工。1964年,谷文昌调到福州任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可以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父亲一起去省城。不料,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直到1979年,谷哲慧才转正。

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享受留城的待遇,但谷文昌动员他带头下乡,还不许到东山,而坚持要把儿子送到最偏远的知青点下乡。

谷文昌的五个子女,除了长子退休前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担任调研员外,其他4位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科员、企业职工。甚至第三代,也多是普通的幼儿园老师、糖厂职工、单位司机。

每年清明节,谷文昌亲属来东山扫墓,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来没有让地方上提供方便。去年,94岁的史英萍因病去世。今年春节前,按照惯例,东山县委组织部要慰问老书记的家属,结果,谷家子女言辞诚恳:以后别来了,父母既已去世,作为子女,不应该再享受县委慰问的待遇。

“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广。”这是谷文昌留给子女的一句话。经历过人生的沟沟坎坎,谷文昌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几十年过去了,谷家后人始终将它记在心头。他们说,“父亲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准则,踏实做人、干净干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权,父亲留下的家风,使我们永远受益。来源:福建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