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专员办)综合室、纪检监察室
文章发布日期:2018-01-03
重温谷文昌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一种人,时间上相隔久远,却近在心间;有一种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始终历久弥新。
福建东山,共和国第七大岛屿。谷文昌的名字从这里走向全国,从过去走向现在、走向未来。
他是当地群众心中的“谷公”,他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默默奉献”的好干部,他是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的“四有”干部楷模,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标杆。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福建调研期间,专程到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参观,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向先进典型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为民奉献。
置身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学习谷文昌,重温谷文昌精神,正当其时。
“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相信党组织”——对党忠诚是他一生的坚守
黄石麟不记得这是本月第几次来谷文昌纪念馆。作为东山县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馆内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甚至连大门外的树种,他都如数家珍。
“纪念馆建成后,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有人问我,谷文昌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我觉得首先就是对党忠诚。”黄石麟将记者领进馆内,“相信看后你也会有同感。”
透过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半个多世纪前的场景一幕幕浮现眼前。谷文昌的身影,也愈加清晰……
谷文昌是河南林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入闽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组长。部队原来的任务是接管苏沪杭,后来情势突转,上级要求他们随军南下接管福建东山。听说当地语言不通、气候湿热,甚至“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很多北方来的同志犯了愁。
“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谷文昌第一个举手。从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担任东山县第一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直到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这一干就是14年。
14年间,谷文昌时刻牢记自己是党派来的领导干部,为改变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推动东山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大伙儿遍植木麻黄,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通过围海造盐田,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通过修公路、建海堤,圆了群众“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梦想;通过大办水利,解决了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问题……
就拿种树来说,面对试种失败、倒春寒等严重困难,这个不服输的硬汉明确表示:“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他用共产党人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在历经八次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让东山岛的沙滩披上了浓浓绿色,用行动践行了诺言。
老城铜陵镇面朝太平洋,每逢天文大潮和台风季节都要饱受狂风巨浪威胁。看到村庄被淹,群众无家可归,谷文昌当即立下“军令状”:一定要修筑海堤,堵住浪口。经过一年的施工,克服资金、技术、施工难度等一系列障碍,一条长1200多米、宽3米的大堤终于建成,成为东山人民半个多世纪来的“守护神”。
无论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谷文昌始终坚守信念,从没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
1969年,已经调离东山5年的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宁化。妻子觉得有些委屈,谷文昌则说,当初南下时,我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个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在禾口公社,谷文昌与妻子一起拾粪积肥、检查虫害,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带着村民攻克了粮食难题,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谷满仓”。
在隆陂水库,看到同样被下放的技术员闹起了情绪,谷文昌语重心长地说:“我是经过沟沟坎坎的人,但我始终坚定,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相信党组织。”大半年时间里,已是56岁的谷文昌,与大家同吃同睡、干同样的重活苦活,感动和激励了所有人。
大女儿谷哲慧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心灰意冷,打定主意不再去为入党转正的问题烦心。谷文昌得知此事,专门找其谈心:“一个人不能没有信念。你过去有着共产主义的信念,也尽了自己的努力。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丧失信念。要相信党,向党靠拢……”
翻阅50多年前的东山县委会议记录,尽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开始模糊,但仿佛仍能听到谷文昌掷地有声的话语——“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回顾谷文昌的人生历程,无论何种岗位和境遇,他都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始终为群众谋利造福。他对党的忠诚,就像满山挺立的木麻黄……
“谷文昌身上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迈入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大力弘扬谷文昌精神。”福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学新说。
“不关心群众利益,还叫什么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是他不变的情怀
陈城镇澳角村,北临东海、南靠南海,是东山县多次获得全国荣誉的明星村。
望着刚刚竣工的渔港路,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忠露出了笑容:“这条路是渔民出港的必经之路,由于道路狭长、拐角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去年村里筹集了800多万元用来修路,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工作之余,林华忠喜欢写诗。在他主编的一本诗集里,有两首注明“献给谷文昌爷爷”。
“我们村曾经是风沙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常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逃荒去外地。”林华忠说,“多亏来了谷爷爷。”
正如林华忠所言,风、沙、旱,是以往祖祖辈辈东山人头上的“三座大山”。近百年间飞沙埋没村庄13个、房屋1000多座。看着肆虐的灾情、受难的群众,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4年开始,谷文昌与全县干部群众、解放军一起,在风口地带筑沙堤、撒草种,但都以失败告终;试种了十几种树,也无一成功。当得知广东电白种植木麻黄成功,他立即组织试种。然而,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倒春寒,再一次残酷地揉碎了东山人的绿色之梦。
“东山一定能长树!”一个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坚定乐观的声音,回响在东山贫瘠的土地上,激励着一颗颗沉重的心。3年下来,东山岛413个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从此,谷文昌瘦弱的身影和伟岸挺拔的木麻黄,扎根在东山人民的心中。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缺粮,东山约有百分之二十的群众患了水肿病,脚杆上一按一个深窝。谷文昌心如刀绞,他反复强调:“革命的目的,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生活,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
“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抱着这样的决心,谷文昌对上不隐瞒、不虚报,及时争取了地委、专署的粮食调拨;对下,要求全县干部全部下基层,组织生产。
当时,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头晕、咳嗽、出冷汗,但他仍然坚持到困难较大的樟塘镇樟塘村蹲点。他说:“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相信我们。”在他带领下,全县上下一条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终于平稳度过了困难时期。
在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同时,谷文昌却始终把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即使在下放劳动期间,他一个月的工资有大半都花在队里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工友买红糖熬姜汤……
“不关心群众利益,还叫什么共产党员!”谷文昌一心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山人。“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
“谷爷爷的为民情怀,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学习和践行。”林华忠说,澳角村能斩获多项荣誉,离不开谷文昌精神的示范和感召。前些年,看到其他地方发生小学校舍安全问题,村里果断决定,把用于村部建设的资金全部用来翻建小学,使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
“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初心不改,只为那份责任与担当
24岁的刘博娴原本是一名护理人员,3年前通过全县选拔,来到谷文昌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
“从小就听家里人讲木麻黄,讲谷爷爷植树造林的故事,虽然很佩服谷爷爷,但直击我心的,是后来听说谷爷爷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小刘告诉记者,她姑丈的妈妈就是“寡妇村”的“兵灾家属”,一个人抚养姑丈长大,非常不容易。
时间再次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当时正值解放前夕,国民党残部疯狂抓壮丁,从仅有1.2万余户的东山抓走4792名青壮年,留下无数残破的家庭,这些壮丁的家属们也因此背上了“敌伪家属”的黑锅。解放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成为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对此,时任东山第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说:“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向县工委建议,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政治上不歧视,困难户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
从“敌伪家属”到“兵灾家属”,一词之变的背后,正是谷文昌宁可不要“乌纱帽”,也要为民“鼓与呼”的担当精神。
在“大跃进”口号震天响的年代,上级要求大力推行水稻和地瓜密植。顶着千钧压力,谷文昌在1959年召开的省党代会上表示,对于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做得对或者不对,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是就是、非就非,好就好、坏就坏,多就多、少就少,该怎样就怎样,严肃谨慎地对待。
在谷文昌的坚持下,东山县委郑重决定不推广水稻和地瓜密植。同样,“大炼钢铁”也没有在东山铺开。面对东山实际,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把群众对“大跃进”的热情,引向了种植木麻黄“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干劲中来,维护了人民利益。
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这就是谷文昌的用权准则。他用一生的坚守,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
对于东山县委书记陈云水而言,成为谷文昌的又一继任者,令他既激动又倍感压力。
“来东山工作三年半的时间里,我来过很多次纪念馆,每一次都有更深的感悟。老书记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精神和作风,时刻鞭策着我。”陈云水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条件比老书记那时候好多了,更要把学习老书记精神具体落实到政策执行、联系群众、生态保护、发展民生等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抓好全县最后753户贫困户脱贫。
作为讲解员,虽然工作辛苦,但刘博娴感到很满足:“能够在谷文昌纪念馆工作,我非常荣幸,我将时刻铭记谷文昌精神,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谷文昌精神带给更多的参观者,让大家都能记住谷文昌、学习谷文昌。”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克己奉公,坚守干净做人底线
尽管有些耳背,但和记者说起与谷文昌共事的经历,前楼镇岱南村86岁的林木喜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激动处不自觉地讲起了闽南话。
林木喜曾在谷文昌身边工作多年。谷文昌留给他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克己奉公的精神。
据他回忆,谷文昌给自己和家人定了不少在别人看来不近情理的规矩。比如,压住爱人史英萍的工资不许调,一压便是32年,直至他去世3年后才长一级;招收别人进单位,偏偏不安排符合条件的自家子女入公职;哪怕是单位的一辆自行车,也不许孩子们用;小儿子高中毕业,符合招工政策想留在漳州,他偏要儿子下乡当知青,因为“我不带头,怎么说服别人”……
蹲点湖尾村,谷文昌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喝地瓜汤,原本就有胃病、肺病的他,得了水肿病,痛得在床上打滚。警卫员小潘看不下去,溜回县委秘书室开证明,买回一斤饼干。一向好脾气的谷文昌发火了,硬是让小潘把饼干退了回去:“老百姓在挨饿,这饼干我吃得下吗?我们是人民勤务员,不是官老爷!”
“‘谷公’常对身边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不仅说到,而且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林木喜告诉记者,受谷文昌影响,自己在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十余年时间里,坚决不让子女参加公职考试,“因为这是‘谷公’教给我们的规矩。”
说起老领导,谷文昌当年的通讯员朱财茂充满感情。据他介绍,1964年初夏,谷文昌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临走时,找来县委秘书朱炳岩,让他向谷文昌提提意见,“特别是我有没有欠公家的东西,千万别落下什么。”
朱炳岩想了很久,很诚恳地说:“就是那次请客花了20多元。”“请客?”谷文昌听了一愣,怎么也想不起来,但还是要拿钱给他。
朱炳岩不肯多说,更不肯收钱,谷文昌只好暂时作罢。一个月后,朱炳岩收到了谷文昌从福州寄来的30元钱和一封信。谷文昌在信上说:“我记起来了,就是两年前,驻岛部队领导调离东山前,来县委征求意见。我想部队对东山支持很大,中午就请他一餐。按规定,谁请客谁出钱。这事是你经办的,钱从哪里开支,请你把钱还给哪里。”
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况,谷文昌都不搞特殊,更不占公家的便宜。
1961年,谷文昌的肝、胃问题愈发严重,不得已停下手头工作,到漳州去检查身体。地区接待处按照级别给他安排一天10元、带有卫生间的客房套房,谷文昌一听,连连摆手:“我们东山是贫困县,不能住这么好的房间。”硬是拉着通讯员找到一家小旅馆,住进了一天只要1.2元的普通客房,两人还是同挤一张床。
熟悉谷文昌的人说,老谷一生有“三怕”:一怕党的事业干不好,二怕党的形象受损害,三怕身为党员被老百姓戳脊梁骨。这“三怕”,正是谷文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自觉。
“谷文昌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谷文昌精神历久弥新、常学常新。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谷文昌精神继承好、发扬好,深入挖掘谷文昌精神的时代特征,更好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宗旨意识、弘扬务实作风,争做谷文昌式的好干部,奋力谱写新时代福建发展新篇章。”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表示。
岁末的八闽大地,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东山岛上望潮头,一片碧海蓝天。山头上,海岸边,一排排木麻黄巍然挺立,默默讲述着谷文昌的故事。
几十年来,谷文昌从未离开。谷文昌精神已化作一面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旗帜,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