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组建于2001年,2019年成立特殊教育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合署办公。学院坚持“厚德、自强、开放、笃行”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全面实施“339”(3个“有组织”、3个“着力点”、9大“体系”)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开设小学教育系、特殊教育系、应用心理学系、学前与老年教育系、数字媒体系等5个学系,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另开设专升本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00多人,研究生50人。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公共教学中心、实验实训与资源中心、培训中心、艺术教育中心、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科创教育研究中心等6个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100人,其中专任教师70多人。专任教师中台湾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市高层次人才50多人。
学院在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为基础、以融合教育为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幼儿园到中学师资培养一体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高等教育研究与基础教育研究一体化和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四位一体”教师教育办学格局。教育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学科和福建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培育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和福建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福建省首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三个专业之一。
学院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11项。获批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1-2025年合作项目“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特殊教育和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试验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海丝分中心,与泉州市残联共建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社科成果奖2项,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多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学院恪守“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4人,获省级以上立项和省级以上大学生各类赛事共221项。学院充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对毕业生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支持体系。近10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践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大学(U)、政府(G)、中小学(S)、社会(S)协同育人模式,打造“US+X”协同发展共同体,承担附属学校、基地校办学指导任务,在全国建立40多所协同发展学校、30多个工作站,构建双向性US协同发展生态系统,取得了社会良好反响。
学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国家发改委资助建设的“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闽台交流合作中心”总建筑面积17000㎡,教学、实验和科研用房近15000㎡,其中专业实验室和教师教育实训室近12000㎡,学术报告厅、图书和电子阅览室近3000㎡。总资产1500多万元。拥有省级基础教学实验平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善学如泉,正心至大”之校训,在学院师生中大力弘扬“善学善教,育人育心”的教科精神,坚守“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有20余位教师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其中获教育部、中国残联和交通银行联合颁发的特教园丁奖1人、受福建省教育工委和泉州市表彰7人次。学院党委获批全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党支部项目分获省教育工委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1个工作案例获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1个思政项目获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扶残助残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福建省五一先锋号”“泉州市五一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多名教师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最美教师”“泉州市优秀教师”“泉州青年五四奖章”。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