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泉州师专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黎明职业大学搬入了新校区,增加校园300多亩,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与此同时,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闽南科技学院、育青职业技术学院、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和中营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高校先后成立……
这一切,让每一个泉州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泉州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源于泉州历年来对教育的重视,更源于面向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泉州深刻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需要合理调整;认识到在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民办教育将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等。
曾几何时,泉州教育处于全省落后位置,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决策,大打教育翻身仗,实现了教育“两基”的达标和继续巩固提高,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跃居全省前列,教育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如期实现教育“两基”目标,是我市教育翻身仗的第一战役。至1998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两基”评估验收,并顺利通过国家教育“两基”督导检查。达标后,我市“两基”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扩大。2001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比1995年增加14.07万人,增长11.49个百分点,普通初中校达362所,在校生有45.14万人。目前,我市初中、幼儿园每万人口在校生数均居全省第一位,小学每万人口在校生数位居全省第二位,还涌现出晋江、南安等一批“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我市加快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各地全面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全市有605所中小学通过市、县两级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50所中小学被市政府授予“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入学、入园难已成为历史。我市开始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作为重头戏。围绕着200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目标,我市不断优化普通高中资源配置,泉州一中、泉州五中等名牌学校实行初、高中分设,利用社会力量创办初中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我市已拥有普通高中107所,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生15.85万人,增长88.32个百分点;职业中学和普通高中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分别居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与此同时,一度较为滞后的地方高等教育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居全省第三位。在2002年高考中,我市共有1.8万名的学子金榜题名(含高职单招)。
我市还打破以往单一由政府投资的做法,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九五”期间,全市共征收教育费附加17.10亿元,增长217.62%。1996年至2000年,全市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达到了14.09亿元,其中海外乡亲及港、澳、台胞捐集资办学资金达6.92亿元;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900多个,基金总额4.34亿元。教育经费的增长,较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学校旧貌换新颜。至2001年,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达845.49万平方米。小学、中学的生均校园面积分别达到14.94平方米和23.79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和“校校通”工程全面启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在各校普及与应用。
新世纪初,我市正瞄准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发挥泉州教育已有的优势和传统,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力争早日实现“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本报记者陈玉珍·